经历了六年的艰难抗辩,中国鞋企在欧盟反倾销大棒前终于“柳暗花明”。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出公告,宣布从2011年3月31日起正式停止对中国皮鞋征收高达16.5%的反倾销税。
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当天表示,倾销税取消无疑对出口企业是一种“减负”。意味着欧盟对华长达16年的反倾销措施暂时告一段落,而中国鞋企也将彻底摆脱16.5%的高额反倾销税。然而,在这一大好消息的背后,透过“反倾销”的实质,却引发了笔者的两点冷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对于拥有着成本优势的中国鞋企来说,拓宽国际市场的机会很大,这样自然会遭受到别国的排挤。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日渐强盛,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让中国鞋企陷入了进退维亟的困境,一方面迫切地想扩大新的发展领域,另一方面又要承受着贸易保护带来的压力,这着实令中国鞋企左右为难。而欧盟发起的对中国鞋的反倾销调查,主要是认为中国鞋对欧洲制鞋业造成冲击,减少了就业机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反倾销不仅阻碍了中国鞋企的发展,也伤及欧盟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不利于双方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
欧盟对反倾销的冷思考
实际上,欧洲鞋行业的萧条与中国鞋进入欧洲市场并没有直接关系。欧盟在轰轰烈烈进行反倾销举措后,留下的是伤害了自身利益的疤痕。据欧委会的统计,2005年全球鞋类制品配额取消前,欧洲的制鞋业就已经出现明显衰退。从1999年至2001年,欧盟的制鞋产量每况愈下。在出口下降的同时,进口却在持续增长,致使欧盟生产商在本土的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58%跌至2002年的48%,欧洲制鞋业因亏损而不断裁员。在这种的情况下,正是中国鞋企给欧洲零售业带来了生机。
据统计2003年欧盟共有制鞋企业约12600家,雇用工人约31700人,仅占欧盟制造业雇佣总人数的0.91%。而欧盟区内的鞋类制品零售网点却有80000家之多,创造工作岗位超过30000个,而且随着鞋类制品市场的繁荣,相关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仍在不断增加。这样看来,欧盟之前所提出的反倾销依据真的是杞人忧天、无稽之谈。在征收中国鞋反倾销税的同时,中国鞋的进口成本就要提高,这也就意味着欧盟进口商、零售商也要增加买入价格,对于失去了价格优势的中国鞋来说,扩宽市场的目标变得异常艰难,而对那些喜欢中国鞋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要花费更多的购买成本才能获得心满意足的产品。不仅如此,随着越来越多的欧盟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将生产环节外包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欧盟的反倾销措施也使这些跨国企业的利益受损。
另外,“遏制”自中国进口的皮鞋数量被其他国家的皮鞋所替代。有中国鞋企表示,反倾销措施造成许多欧洲客户转向了巴基斯坦、印尼、印度和中国澳门等国家(地区)。还有媒体报道,奥地利业内人士通过分析欧盟实施该措施来的市场反应发现,价格低廉的鞋类进口并未因此减少。
业界有关人士认为,这是由于制鞋业是典型的“跳跃式”产业,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和相关的低成本达到竞争的效益,因此欧盟为避免欧洲本土制鞋业受到冲击而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并没有实际意义。
中国鞋企对反倾销的反省
这次历时六年的反倾销对中国鞋企来说是当头一棒。在谴责欧盟不理智的贸易保护行为的同时,中国鞋企更应该自我反省。在中国,确实有少数出口鞋企自身在用工制度、出口环节等方面确实存在有违公平竞争原则的问题,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不少鞋企也缺乏对国际贸易活动的认识,以至于在反倾销中处于被动。
另据消息,尽管中国鞋企在这次“鞋战”马拉松中取得了胜利,但欧盟已开始寻求新的管制办法,出台了五项针对中国鞋产品的措施。具体包括:每周一次的重点监测以确保没有不公平行为,促使进口鞋产品使用强制标签以明确原产地标识,严格监控我国鞋企有没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求我国政府开放高端鞋零售市场,以及关注我国鞋企享受各类政府补贴的情况。
经过此次惨痛的教训,中国鞋企应该痛定思痛,在今后的发展中注意充分了解和掌握现代贸易规则,关注国际市场经济的进程,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进步,摆脱以价格优势为主要占领市场的手段,打造具有强大优势的品牌。在面对反倾销的时候,所有的鞋企要齐心协力,积极应诉,以法律手段捍卫自身正当利益,增强应对反倾销诉讼的能力。同时,中国鞋企也可以寻找国外的其他地区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跳板,既避免了对某一国际市场的过渡依赖,减小进入反倾销的沼泽地,还能为自身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介绍“鞋战”时间表:
2005年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发起反倾销调查。
2006年5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统一征收16.5%的反倾销税,措施期限为两年。
2008年底到期后进入日落复审(即不改变措施,只是裁定是否“维持”或者“取消”),浙江奥康、福建建乐等7家鞋企被抽中,并进入书面答辩程序,浙江仅奥康一家。
200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再次裁定将反倾销税延长15个月,至2011年3月到期。